考勤机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考勤机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消息】记者心中的塞罕坝紧紧抓住一个本字

发布时间:2020-11-16 22:51:27 阅读: 来源:考勤机厂家

光明日报记者王国平 记者赵永辉摄

□光明日报记者 王国平  很荣幸我有两次机会前往塞罕坝采访。一次是2014年的“冬天”。这个“冬天”是要打引号的,用的是“塞罕坝时间”。当时已经是3月份,春意萌动,万物勃发,但塞罕坝还是白雪皑皑、寒气逼人。我们计划采访望火楼上的瞭望员,中途司机被迫停车,因为雪太大了,看不见路,只好打道回府。这次采访,我和同事合写了一篇通讯《塞罕坝之歌》,在当年3月18日的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上个月,我再度上坝采访,撰写了报告文学《好一个大“林子”》。出发时,北京烈日炎炎、酷暑难耐,而一到坝上,却是凉风习习、清爽快意。两次切身的体验,让人觉得,这是一个“反季节”“反常理”的地方。  这当然只是表面的印象。真正深入、走进塞罕坝,就会发现,这是一个蕴含着真道理、大道理、硬道理的地方。而塞罕坝讲述的道理,关乎一个“本”字。  采访塞罕坝的过程,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的认识不断升华的过程。进一步深入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等重要论断的内涵和要义,对于我来说,是一门基础性功课,也是一门经常性功课,确立了基本坐标和根本方向。  跟塞罕坝人接触、相处,我发现,这是一群执著于“本”的人。1962年,国家决定要在塞罕坝组建林场,目的和期望凝结在27个汉字之中,也就是“改变当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为减少京津地带风沙危害创造条件”。这就是“本”,塞罕坝人“不忘本”。他们践行着诺言,用了55年时间。在林场驻地的街头,能看见一块公益广告牌:一只小鸟嘴里含着一张“生命银行”存单,存单持有人是“塞罕坝务林人”,存储的项目是“两棵小树苗,一块绿地,一块湿地”,日期是“每年每月每日”,受益人是“你他(她)我”。一般都说“你我他”,但塞罕坝人把“我”排在了最后边。塞罕坝人出乎“本心”,恪守“本分”,不改“本色”,以超乎寻常的耐力和定力,创造着人间绿色奇迹。  创作时,我们想到要以受众为“本”,也就是提高舆论传播的感召力与亲和力。这就要对所掌握的素材进行“化用”,争取让一杯茶,成为“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而不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继续改进文风,不说空话、套话、过头话,“宁留三分,不过一毫”;站位要高,视野要宽,尽量往大了写、往远了写、往深了写,但落笔要细、要小、要实。这也是尊重新闻传播规律的“本”。  还有就是恪守媒体特色定位的“本”。光明日报是一张思想文化大报,面向广大知识分子,坚持“党的立场、文的方向、学的特色、人的关怀”。基于这一特色定位,我们这次主要采取报告文学形式,报道方案也明确提出要“以史鉴知,以情动人,塑造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塞罕坝人崇高形象”。恰好报社编委会把8月份确定为“作品月”,领导高度重视,要求抓住这个契机,推出有分量的报道。  在采访中,我偶然遇见一个来自北京的小男孩郭恒铭,只有四岁,跟着大人来旅游。他捡起一个松果,问妈妈这是什么。妈妈晁华说这是松果,里边有种子。种子长大了,就是身旁的这些小树苗。没想到的是,小恒铭突然唱起了幼儿园老师教的童谣《保护小树苗》。妈妈很惊讶,因为她也是第一次听儿子唱起这个童谣。我就想,是塞罕坝这个“林子”,给这个幼小心灵的湖面,投下了一颗小石子,激起了波澜。这个细节太难得了。我就请小恒铭重新念了一遍童谣,用手机录音,但孩子太小,咬字不太清楚。幸好当时留下了他妈妈晁华女士的电话,通过反复沟通,最终把这首童谣完整呈现了出来。稿子刊出后,我跟晁华女士联系,并给她快递了样报。她特别高兴,在朋友圈分享了这篇《好一个大“林子”》,并留言道:“与光明日报记者的相遇,是孩子成长中的珍贵记忆!当您欣赏美丽的风景时,别忘了背后护林人的艰辛。”  在采访中,还听说塞罕坝人给孩子取名字,喜欢用“林”字。这引发我的兴趣,就设法找来林场在职人员的花名册。逐个数过来,发现名字中把“林”字排末尾的,有29人。我就在稿子中用了一个自然段落,把这些名字列了出来。有人说,看到这里特别震撼。当地还有不少名字是把“林”字放在中间的,还有的用了“森”字、“松”字或者是“塞”字。塞罕坝人以这样的方式表达着对这片“林子”的爱。  如果说一篇稿子是一个“林子”,那每一个字就是一棵树。我就想着要向塞罕坝人学习,以工匠精神,把每一个字伺候好、摆布好。这也许是作为一名文字记者的“本”。就说我的这篇报告文学《好一个大“林子”》,开始想着标题叫《好大一个“林子”》,借用一首流行歌唱的,“好大一棵树,绿色的祝福”。但后来觉得,《好大一个“林子”》只强调了“大”,而《好一个大“林子”》强调了“好”。文字记者就应该炼字炼句,像塞罕坝人一样,认真栽好、护好每一棵树。  当然,这些工作都是形式层面的,最终还是要为内容服务,突显出塞罕坝精神。塞罕坝精神立体而丰富,与地域的燕赵“慷慨悲歌”精神、林业精神特别是“太行新愚公”李保国精神等存在关联。塞罕坝这片“林子”,彰显了中国人环境意识与生态理念的升华历程,反映着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演变轨迹,喻示着人类始终追求一种有远见、讲品质的生活方式。我尽量把这些思想认识和哲学观念作为内在支撑,为整个报道寻找到潜在的“本”。

保定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

枝江牛皮癣医院

库车牛皮癣医院

重庆人流人流医院哪家好